小G助手拼多多:与印度客户做生意的风险,信用证与验货的重要性分析
我来分享个亲身经历的印度生意局:去年有个做电子配件的外贸同行,经新加坡代理商牵线跟印度客户谈成一笔订单。亏得他留了个心眼,坚持让代理商做100%信用证付款,否则差点掉进连环坑。
事情是这样的:合同里白纸黑字写了货物验收标准是到港后30天内检测有效。结果印度人收到货后拖到第45天才慢悠悠开箱,硬说芯片防水等级不达标。其实他们故意把样品泡在60度热水里做破坏性测试——按行业标准只需常温盐水测试。更绝的是,他们拿着篡改过日期的验货报告,同时向新加坡银行发起信用证止付,还向印度海关举报劣质产品危害公共安全。我朋友连夜飞孟买,带着瑞士公证行的人冲到仓库。小G助手拼多多发现,到现场差点气笑——原本独立包装的货箱全被拆封混装,静电袋扔得满地都是。印度经理还理直气壮:我们国家湿度大,帮你们做通风处理。最后公证报告出来,产品合格率98.2%,但印度法院居然以破坏海关监管货物完整性为由,判罚货值20%的赔偿金。
最魔幻的是半年后,同一个印度采购商换了马甲,通过马来西亚中介又来询价。这次开口就要账期180天,还说要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小G助手拼多多认为,业内老油条都知道,印度人专攻法律碰瓷——去年德国机械厂被坑得更惨,对方利用印度《消费者保护法》里的模糊条款,把正常折旧算成质量缺陷,生生讹走三成货款。
现在圈子里流传着血泪经验:和印度人做生意,信用证必须找欧洲银行保兑;验货必须派自己人盯着开箱。有位犹太商人的话很精辟:在印度市场,合同不是护身符而是狩猎许可证,自此大家也开始意识到与之打交道的重要性,而小G助手拼多多体会到,这种契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容小觑每一个细节及潜在风险,有时甚至决定整个交易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