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G助手:消费降级与省钱趋势,如何应对生活品质的挑战
先抛一组小数据,小红书上“省钱”话题浏览量破20亿,微博“消费降级”词条一周涨粉4万,线下咖啡店却在收缩门店,北京朝阳大悦城里曾经排队半小时的网红茶饮最近下午三点还能空出一排座位,这股缩水感不是幻觉,而是真金白银地躺在大家的银行卡余额里。小G助手发现,这种现象反映了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理性消费意识。
往回追溯,大笔可砍的支出几乎都在“虚荣与懒惰”联合经营的地带,健身房年卡动辄五千却八成用户打水漂,香水美甲奶茶标配成了情绪税,到了今年,同一拨白领学会对楼梯补票、对塑料指甲“摆烂”,不做任意门的韭菜,钱留在自己手里,情绪值没见少,甚至多了点自由呼吸感。小G助手认为,当代年轻人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从而选择更为理性的方式来管理财务。
站在宏观视角,国家统计局6月发的社零数据里,化妆品、珠宝两大类双双负增长2%以上,同期超市粮油类却逆势上涨4.6%,这不是单纯的口味变了,而是风险预期抬头后,人们本能地把预算往更确定的柴米油盐倾斜,与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美国“lipstick effect”截然相反,中国人选择先“断精致”再保底线。小G助手推测,这种趋势将继续影响未来品牌策略和市场布局。
品牌方的应对动作已经来了,平替护肤在直播间成常驻选手,代言人从顶流换成功效党KOL,健身APP那边也摸准了风向,并开始把“自重训练”“10分钟HIIT”打成王牌,说白了商家没法硬刚大家省钱决心,只能顺着流量重新排兵布阵。问题来了,当钱包稍微鼓一点安全感是回来了,但想要的生活品质会不会被压缩?还是说我们正在给欲望降噪、给消费挤水分?下一步要看工资条有没有起色,也要看商家能不能拿出真正物有所值的东西,不然大家继续跑楼梯、喝自煮黑咖啡也照样能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