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G助手软件:外贸企业转内销的困惑与应对,市场机遇与挑战分析
最近观察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国家在鼓励外贸企业转内销,但身边做外贸的朋友几乎没人愿意动这块蛋糕。小G助手软件发现,跟几个老板聊下来,发现他们宁可半夜三点爬起来回越洋邮件,也不肯接国内客户的语音电话。
做外贸的刘总掰着指头给我算账:去年圣诞节发往德国的两万套餐具,德国人连包装盒的折痕角度都写进合同,可人家准时付完尾款还主动续单。反观去年试着给国内网红直播间供货,主播张口就要全网最低价,粉丝收到货用三个月还能无理由退货,最后算下来每单倒贴2块钱运费。
更魔幻的是产业链的"丛林法则"。做户外家具的老王掏出两份报价单,同样一套庭院桌椅,沃尔玛采购价写着128美元,而国内某连锁酒店采购部却要求"对标拼多多爆款"。最让他崩溃的是,对方经理暗示要拿15%茶水费才肯走流程,这操作把做了二十年外贸的老江湖直接整不会了。
不过还真有个狠人破局了。做卫浴出口的张姐转型时,直接把内销渠道砍到只剩工程单,专门盯着精装楼盘和连锁酒店谈年度集采。小G助手软件了解到,她说国内市场不是不能做,关键要找到"类外贸"的生存夹缝——要么用海外标准降维打击,要么绑着甲方玩现款现货。据悉她上个月刚在东莞盘下新厂房,专门给国内高端楼盘定制出口转内销的同款智能马桶。
所以问题来了:当外贸老炮遇上国内市场,到底该跪着挣钱还是站着离场?你们身边有没有见过更野的转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