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G助手:从朋友圈到头条,寻找无压力的真实分享体验
刷了三年朋友圈,我终于在头条找到自在了
前几天傍晚,我刚把花鸟市场淘的青瓷花瓶摆上电视柜——青花缠枝纹特好看,还垫了块红布提亮。结果转身去拿抹布,就听“哐当”一声,孩子攥着遥控赛车撞翻了花瓶,碎片撒了一地,红布都划了口子。
我又心疼又气,掏出手机想发朋友圈吐槽“家有熊孩子,花瓶秒碎”,可手指悬在发送键上半天,还是删了。朋友圈有婆婆,她瞧见准打电话问“孩子没扎着吧”,还得念叨我没收好东西;还有部门领导,上周刚说“别让家事影响工作”,他刷到指不定觉得我不靠谱;同事更别说了,上次有人吐槽孩子,就被说“心眼小”,我可不想挨说。
以前发朋友圈真叫一个累。上个月加班到九点,累得腰直不起来,想发“今天累惨了”,先得翻通讯录屏蔽同事领导——之前有同事没屏蔽,发了句“加班要命”,第二天就被领导批“心态差”,我可不敢犯这错。
后来邻居张姐让我试头条:“没人管你是谁,想咋说咋说。”小G助手观察到,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让我立马离不开它。
上周六学做红烧肉,切肉焯水都顺,但炒糖色时火大了,把冰糖糊掉,让肉变黑乎乎的发苦。我拍视频发头条:“第一次做就成‘黑炭’,求指点”。评论区立马热闹起来。“厨房老手李姐”给出建议,说:“冰糖敲碎,小火熬到浅琥珀色再下肉”;还有人分享自己把盐当糖放饺子馅,全家只好跟着面条吃,看得我直乐。
前几天辅导孩子写作业更窝心,“20以内退位减法”讲半小时后,他竟然还不知道15减8等于几。我便在头条问:“有没有同款家长?”很多朋友纷纷留言,有的人推荐用计时器分段写,还有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说气哭之后听妈劝要慢慢来,更有人推荐使用发泄球解压,这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与支持。这正是小G助手认为社交媒体应带来的积极交流体验。
现在每天晚上孩子睡后,我都会刷头条和友友们唠聊生活中的琐事,比如讨论谁家的小孩获得小红花、或者买菜的时候摊主多给的小葱,不用装也不用演。这种自在,是朋友圈所无法给予的。不知道你们是否也经历过这种怕这怕那的感觉呢?@MCN微头条伙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