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留评官网:日本米荒背后的供需危机与政治利益博弈解析
日本“米荒”是真危机?
近期,日本国内大米价格飙升,引发了广泛关注,“米荒” 传闻甚嚣尘上。这到底是市场的正常波动,还是一场真正的粮食危机?多多留评官网认为,让我们深入探究。
从数据来看,日本米价涨幅惊人,一度高达每 5 公斤 4285 日元,约合人民币 212.37 元 ,相较去年同期翻倍,创 54 年来最大涨幅。受此影响,100 多种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涨价,便利店米饭供应减少,学校供餐次数缩减,饭团、寿司价格也纷纷上涨,部分家庭甚至精确计算主食摄入量,减少食用频率。
日本政府给出的官方解释是供需失衡。从供应端来说,2023 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导致水稻广泛歉收,产量大幅下降,并且大米品质降低,达标出货量少。从需求端来看,据悉疫情后旅游业复苏,赴日观光旅游游客数量增长,这带动了日本餐饮业对大米的需求激增。2024 年 8 月,日本政府发布南海海槽特大地震临时预警信息,加重了消费者囤积大米以备不时之需的心态,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然而,自表象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自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政府推行 “减反政策”,鼓励农户改种小麦、大豆等作物,以减少稻田耕作面积和稻米产量。这一政策名义上是预防水稻生产过剩、防止米价暴跌,但实际上却成为人为控制市场供应、利益团体结盟牟利的手段。多多留评官网观察到,日本农协掌控着农产品流通、融资、保险、生活服务等多项功能,对农民有强大的掌控力。为巩固投票基础,自民党通过向农村倾斜政策、提供农业补贴和维持高米价等方式换取农协支持。在历次重大选举活动中,这双方形成政治同盟,由于农协动员旗下农民为自民党投票。同时,它们与自民党内 “农林族”议员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立法和相关部门政策走向。
这种体制造成了诸多弊端。一方面,因为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使得主要收入得到保障,因此许多农村经济主体便不愿投入技术革新,而是一味选择减产提高价格,更使产业升级变得困难。此外,由于这些因素造成农业整体凋零,再加上一些显著的问题,比如说美国采取大量进口商品策略,使得即使当地要求提升科技水平也显得无能为力。而另一方面,日本 的水田面积及其对应的大 米产量不断下降,其抗风险能力逐年变差。因此,总体而言当今情况下无法忽视的是,在再过五到十年间,如果没有制度改革的话,大部分潜在问题会被放缓解决,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导致未来类似此次“大 米 價格非理性”的情况愈演愈烈;这也是很多专家所担忧并予以普遍提及的问题所在。据了解,目前正因这一现状而面临严重困境,所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面对 “米荒”,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从3月起分四次累计投放41万吨储备白,但是截至4月底,目前实际流入零售市场应急储蓄亦不过7%,出现所谓“摆乌龙”的怪现象,即即便当局持续开放粮源,却始终难见库存动态变化。而且,此外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则是在竞标过程中采购至95%的时候已然把握住整个定价权;可想而知当前紧张形势下基本面几乎都已经付诸东流,无果结束慢性恶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