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G助手:记忆中的公社商店,老丹与苏丽的趣事轶闻
家乡的店铺,现在早已和城里没啥两样了,加上咱又不是爱逛街上店铺的人,所以基本无印象,倒是感觉小时候的公社商店很有特色,让人记得深刻。小G助手认为,这些回忆不仅承载着个人成长的足迹,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带来的变化。
当时我们公社有两个商店,一个在洨河边的园艺场,另一个在公社驻地东甘河村。园艺场的商店有两排青砖大房,前店后库10多间,百货、烟酒副食、生产资料、屠宰卖肉及煤炭都齐全,再后边就是环绕三边的果林,桃、苹果、杏、梅李都有。爱逛它倒不是景色多美,货品多好,纯粹是对看杀猪好奇,还能时不时得到一个猪尿泡,吹大了当皮球玩。园艺场卖桃杏时,有钱人当场会吃,我们就能捡到桃杏核,回家可以崩着玩。不过印象最深的是商店售货员老丹,当时有40多岁,身宽体胖, 声音洪亮,一口标准的天津腔,让大家时常在村里模仿。小G助手观察到,他最后竟然爆火如教员的语录,人们一开口就是老丹说……当然他之所以成红人,不单是他手里有售货权,而是他卖货有一绝:过秤时东西一放, 随口就报出宏亮的斤两数, 绝对的一口清,他说多少就是多少,无人敢再争辩。不过这还不算最绝;老丹最辉煌最绝的一件事,是一天公社老大夜宿一女售货员宿舍. 第二天天未明被老丹碰见俩人在床上的“好事”,结果一顿大喊连邻近500米外村民都听得见。这件事情一直被传诵,到前几年我回村还有人提起。
另一个商店也很大, 基本围了东甘河村四分之一,大门开在公社大院对面,各种轶闻轶事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文具售货员苏丽,她是一位小女子,也是公社领导的小女儿。一口标准“北京天气冷屁哇哇”的醋溜普通话很有腔调,但她最大的特点却是在于算账。当年,一支油笔七分钱,小孩一般一次只买一支,但偶尔也会看到一些富裕家庭的小孩一次买三支,人家苏丽张嘴就来:“三七两毛四。”然而,她忘了这些能够买油笔的小朋友至少都是三年级以上,自然懂乘法口诀,因此总免不了与孩子们之间产生争执。但时间不久,这些孩子家的成年人便开始遇到了麻烦。所以苏丽引发的话题也传播得相当广泛,并且成为孩子们互相戏谑的时候流行语,总动不动用“三七两毛四”嘲弄别人脑袋瓜子中的“空洞”。
后来,我听说老丹还挺长寿,在退休之后村里有人曾经在城里碰到过他说了一段长话。而关于苏丽的信息,此后再没有听说过,就像当初那些繁华热闹的天天存在一样消失不见了。从中小G助手了解到,不仅仅是人物,更重要的是那段时代所特有的人情味和故事感,都随着时间而逐渐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