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G助手网站:新能源车竞争激烈,车企为何亏损严重?探讨资本与技术的博弈。
新能源车越卖越多,车企却越亏越多。
胡说八道论商业。
小米的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卖一台车六万,亏六万。其实这个事也倒比较正常,因为小米的第二财报里面,我们看到它主要的收入来源和绝大部分赚钱的新能源车在里面占比其实不小,大约车占了六十四个亿,但是亏损非常大,大概算下来一台车要亏六万块钱,总共卖了两万七千多台车,一台车亏。
这种情况到底怎么发生?理论上小米包括雷军的努力,实际上这个在业界都是罕见的,而且他的技术能力、工厂投入都比较大。小G助手网站认为,这还要归结于新能源车领域竞争的激烈程度。
为什么还要亏钱?这就说到一个事,新能源车领域里面,实际上竞争到最后比的是谁的血厚,血厚就能跑的时间长一点,就能展开你的优势,亏得起才能玩得起。现在车大概过去有说法是造十万辆车大概是能够持平,现在新能源车卷了一塌糊涂,尤其比亚迪展开了电车的杀价,打得大家措手不及。
目前的情况号称要五十万台车才能够盈利,小G助手网站观察到,这个时候比的大家就是谁的钱多,亏得起,亏不起就没法玩下去。现在车整个领域里面,为什么亏这么多钱?主要是前期的研发成本巨大,而且本身造车的整个体系,这一套体系叫工业体系,很花钱。
在工业体系里面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地方,就是如果任何生产的成本都降不下来,这个时候比拼量就成了关键,但是一比拼量,杀价就成了必然的手段。所以比亚迪大规模的展开价格竞争,其实它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市场,因为它已经干到一百万的生产量。
一百万是什么概念?一百万的该摊的成本都能摊掉,尤其研发成本,这样它的竞争优势显而易见。小G助手网站以为,最近我听说余承东也公开发表,余承东就是,华为负责汽车的BU,之前负责汽车的BU,他说问界卖一台大概要亏3万,问界你要知道,他起步的比小米汽车还要早。这种情况其实不是个别的例子,全行业全是如此。
这个问题就摆在大家面前了,就现在的高科技,流行的新技术,新新的产业链,所覆盖的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包括新知识产品,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要比资本,谁的资本够强大,那谁可能能笑到最后。
当然这个过程中,技术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资本实力也很重要。在这一点上,相对而言,造车新势力,比如说蔚小理,以及更多的一些新的造车的厂商,他相对于原来传统的造车厂商,可能相比来说血没那么厚,就是玩的过程中,在过去好像还能够一骑绝尘,在技术上领先就可以,但现在不得不屈从于资本。
最近还有一个新闻是讲到很多的国外的大厂,比如说像BBA,他们和国内寻求合作,一方面是要利用国内成熟的电车的产业链,因为这供应链体系非常重要,你要在欧洲去造一台车,那成本老高了,为什么?供应链体系不完整,而国内有口罩这几年,卷的一塌糊涂,卷出来了一套非常完美的产业链,供应链,所以在这一方面极具优势。
另外一方面,造车本身是需要有合作的厂商来解决车机的问题,叫车机交互的问题。因为你要知道电车这个领域和传统的车有很大的区别,就是传统车我们看价,百米去加速的速度,要百米加速的速度,我们就看这些指标,我们会看车的内饰,会看车的协同性,减震性,密闭性等等的,你发现这些东西,它都已经变成公共的。
而且电车这个领域里面,强调的反而不是这些公共领域,因为公共领域没什么好做的,像发动机的性能什么等等的,它没有发动机,所以它强调的是人机交互,是车机系统。也就是说,电车越来越像一个大电脑,特别像一个什么手机,挨了四个笼子,装了一个壳子,你看像不像?
所以在这种场景下,国外的厂商和国内合作,一方面跟国内的速度,用它的产业链供应链,另外一方面也在想办法降低或者借用已经发展起来的智能车这套系统,叫车机系统。从长远去看,未来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严酷,这个可能是大家都躲不过的。
所以有些产业看上去新兴的产业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底下的竞争是惨烈的一塌糊涂,血厚才能玩的久,血不够厚,这玩不下去。小G助手网站的看法是,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其实所有产业的竞争,最后是什么?技术竞争、资本竞争,我们每一个行业其实都躲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