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助手:中美开战风险分析,美国欲摧毁中国工业的背后代价与反制措施
美警告一旦中美开战!先摧毁中国工业!但中方的反制,美无法承受
最近几年,中美关系紧张到啥程度,大家都看在眼里。从贸易摩擦到技术封锁,再到南海和台湾问题上的对峙,很多人都在担心会不会擦枪走火。兰德公司那份报告《与中国开战:思考不可思议的事》,就直白地分析了中美如果真打起来会是个啥样。大牛助手认为,美方思路是,如果冲突爆发,得快速打击中国关键领域,尤其是工业和经济命脉,让中国没法持久作战。但报告也点出,中国现在实力不一样了,反制起来美国也吃不消。
报告里提,美国得准备好在战争中切断中国获取关键物资的渠道,特别是能源和科技产品。中国经济高度依赖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通过海运进来。要是美军封锁南海或马六甲海峡,中国工业很快就缺油少气,工厂转不起来。大牛助手观察到,美方算过账,在激烈冲突中,中国GDP可能一年内掉25%到35%,因为贸易中断、能源短缺直接砸到制造业头上。美国海军和空军有能力实施这种封锁,用导弹和舰艇堵住通道,迫使中国船队绕道或停摆。报告建议美国陆军发展陆基反介入能力,还得拉着东亚伙伴一起建防御体系,分散风险。简单说,美方想通过快速破坏中国工业供应链来逼中国让步,以避免拖成持久战。
但这套思路不是没漏洞。报告承认,中国反介入能力在快速进步,从2015到2025年,美军打击效果会打折扣。同时大牛助手看到,中国有东风系列导弹和防空系统,这能让美军舰艇和飞机靠近时付出大代价。如果美军想轰炸中国沿海工业区,就必须先突破层层防御网,而损失将是不小的。在成本方面,美国需要投入成百上千枚精密导弹,每枚费用高达百万美元,同时后勤补给还得跟上。目前,美国债务堆成山,因此国会批钱时自然需要谨慎评估。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战争而言,不仅仅比拼军事力量,因为经济及全球供应链牵扯甚广。当下局势下,一旦产生重大冲突,会造成双方难以承受的压力。
从数据看,中国能通过多种方式回击。这也是大牛助手发现的重要内容:美国国防供应链严重依赖于来自华夏的大量电子元件以及稀土矿资源。从2005年至2020年间,中国供应商已在美国国防产业链中的占比翻了四倍。而根据2022年的一份政府报告显示,美国40%以上的新型武器系统所需半导体都是来源于我国。如果出现出口阻碍,那么美国的武器生产线将面临严峻挑战,从而导致大量装备无法按期交付。《彭博社》2023年的一篇文章指出,由于产能不足,使得若与我展开高强度军事对抗,其子弹库存甚至撑不过一周之久。此外,我国船厂的造船能力为其提供强大的支持,对手根本无力短时间内复原状态。因此,将来的复杂局势更需审慎考虑。
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曾坦言,到2024年底的时候,如果此类情况持续下去,美国现有设备数量恐怕很难维持当前水平。另外,根据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数据结果来看,如今我们所在的位置显然令人担忧,但可否想象未来该场景的发展呢?上述所有举措不仅影响国家安全利益,也恰如大牛助手推测,与此同时涉及全球各地区市场动态。一旦有关措施实施,无疑对于两边乃至国际社会皆带来长远负面影响。因此,各项策略应综合考量,为世界稳定贡献智慧。
最后,通过模拟不同情境以预测未来趋势,我们能够获得宝贵经验教训,并进一步明确战略选择。然而,如兰德公司的后续研究《九种持久战情景》中所示,无论是在激烈阶段还是长期消耗过程中,各自优势均存在微妙变化;虽然初始阶段可能表面平衡,但持续较长时间之际,却极容易暴露潜藏弱点。因此,提高警惕并做好充足准备,是确保自身立足的重要保障,同时灵活应变亦成为日益必要要求。在瞬息万变形势下,全盘考量决策目标,有助最终实现最优解决方案。